時代經緯讓您更具競爭優勢
地址
成都市高新區金融城交子金融科技中心
手機
18628359539
郵箱
zhaojian@sdjw2018.com
分類:股權發布時間:2022-04-15點擊:218
考核更合理,激勵更落地
01.行權有條件
行權有條件,而重要的,莫過于業績條件。在股權激勵計劃中,激勵對象要行權,是要被考核的;考核不通過,不能行權的、或者說行權代價是會增大的。業績條件長啥樣?請看案例。
◎ 業績條件示例
02.考核的層次與頻次
從層次來講,業績考核分幾層呢?
通常分三層:組織績效、團隊績效、個人績效。
其中,組織績效是指公司的整體業績目標,團隊績效指團隊的整體業績目標,個人績效則是指個人的業績目標。
在實踐中,多數公司僅以組織績效作為行權的前置條件;部分公司以組織績效+個人績效作為行權的前置條件;少部分公司會綜合三者作為行權的前置條件。這并沒對錯之分,更多的是基于管理情景的權變選擇。
從頻次來講,考核頻次如何設置呢?
通常是每一次行權都要對應一次考核,有多少次行權,就要有多少次考核。股權激勵通常是一年一行權,與此對應,考核也是一年一考核。
03.兩個管理工具,提高組織績效考核指標設計的有效性
為提高激勵的有效性,該選擇什么樣考核指標呢?從上市公司的方案來看,熱門選擇是諸如營業收入、凈利潤、投資回報率等財務指標。
那么,非上市公司呢?
對于非上公司,在指標方面則可以有更多、更靈活的選擇。在這里,我們并不是特別建議非上市公司僅僅考核財務指標,雖然財務指標有著客觀、易衡量等種種優勢,但也有著先天不足:
其一,單純的財務指標容易造成「組織短視」;
其二,單純的財務指標無法有效牽引企業關注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重點。尤其是對于初創企業,商業模式、產品、服務、技術、市場均不成熟,營收、利潤均不穩定,若僅選擇財務指標來考核,則易與公司當前的戰略重點和經營計劃脫節,反而形成對公司戰略的干擾。
針對上述問題,我們建議非上市公司可借鑒平衡計分卡(BSC)和業務三層面理論兩個管理工具,更加科學、合理地確定業績考核目標。
04.「組織短視」與平衡計分卡
財務指標為什么容易造成「組織短視」呢?
假定本期行權的業績條件為實現利潤目標1000萬。經營團隊很努力,但市場競爭更殘酷。怎么確保目標達成呢?開源節流吧!先想想開源,下半年再進兩個新市場,到年底利潤能夠實現700來萬,還差200來萬,怎么辦?這樣吧,公司的100萬研發預算支出就暫緩緩,等手頭寬裕一點兒再投;再有就是人才引進,本來打算引進幾個人才的,算算一年工資社保也得100來萬,人才引進工作也暫緩緩;這兩項暫緩緩,就緩出200來萬。到年底,1000萬利潤目標實現了,團隊行權、人人都很高興。但股東卻似乎高興不起來。為什么高興不起來呢?因為雖然從財務數字上來講,企業實現了既定目標,但企業發展的后勁卻遭到嚴重打擊。財務指標讓組織只看見了眼前的「一畝三分地」,而沒有看到遠處更多的土地。這就是財務指標的「短視效應」,職業經理人為了短期利益而殺雞取卵、竭澤而漁!
平衡計分卡(BSC)的誕生,徹底顛覆了單一財務評價的管理邏輯。平衡意味著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平衡,財務目標和非財務目標的平衡。
◎ 圖片來源于《平衡計分卡與戰略戰略實踐》
平衡計分卡不主張單一財務維度的企業評價,而是主張從財務、客戶、運營、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對企業進行全面評價。
其實,這四個維度是有著深刻的邏輯關聯的。財務是企業經營的目標。如何實現財務目標呢?我們首先要明白,錢是客戶給的。因此,企業要創收、要創效,核心還是要能夠持續地、不斷地、有創造性地滿足客戶需求。如何滿足客戶需求呢?這需要靠企業運營活動的點滴積累,研發、生產、采購、物流、銷售、售后服務等都是企業的具體運營活動。這些運營活動環環相扣、彼此配合、構成了滿足客戶需求的整套體系。那么如何保證運營活動的高品質、高效率呢?這需要扎實的人力資本、信息資本和組織資本為支撐。
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,平衡計分卡的邏輯,是因果兼顧的邏輯,如果財務目標是「果」,那么客戶、運營、學習與成長就是「因」,「眾生畏果,菩薩畏因」。很多企業家對此都有深刻的洞察,例如必要商城的創始人畢勝、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。
必要商城是一個發展迅速的C2M反向定制電商平臺,C2M即Customer to Manufactory(顧客到工廠),消費者先根據自己的喜好定制產品、下單、然后廠家再生產。作為一個電商平臺,畢勝的關注重點什么呢?畢勝說,他不關注平臺的流量和銷量,因為這些都是「運營結果」,他主要關注三個運營指標:品類布局、用戶回頭率和退貨率,這三個指標不就是造就財務結果的「因」嗎?
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在演講中提到,在考核中,他們一開始也關注收入、利潤、翻臺率等經濟指標,但后來,他們砍掉了幾乎所有的考核指標,只保留一項指標。哪一項呢?就是顧客滿意度。想一想,顧客滿意度不就是造就收入、翻臺率、利潤等財務結果的那個「因」嗎?
05.用業務三層面理論科學定位企業發展不同階段的管理重點
業務三層面理論是麥肯錫顧問梅爾達德·巴格海(MehrdadBaghai)、斯蒂芬·科利(Stephen Coley)與戴維·懷特(David White)在《增長煉金術——持續增長之秘訣》中提出的,該理論源于他們對世界上不同行業的、40個處于高速增長的企業進行深度研究分析的結果。企業如何實現持續增長呢?秘訣就是保持三個層面業務的均衡發展:層面是精耕核心業務;第二層面是發展成長業務;第三層面是創造新興機會。
◎ 業務三層面理論
不同層面的業務發展邏輯和戰略重點是不一樣的,借鑒到績效評價體系中,業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,其考核重點也要有差異。
對于核心業務,強調「精耕」,因為核心業務是公司收入與利潤的主要來源,重點應關注其利潤率、效率、投資回報率;對于成長業務,強調「發展」,重點應關注其收入、份額和新客戶的增長,在此階段,利潤不是重點;對于新興機會,強調「創造」,重點應關注其發展的關鍵里程碑、機會點的數量、從創意到商用的概率和實現路徑。
在股權激勵中,不論企業是單一業務抑或多元業務,用業務三層面理論來分析其發展重點和評價重點,都有著非常高的實用價值。
06.后的話
本次我們主要討論了業績考核條件的設計問題。
從層次上講,業績考核分為組織績效、團隊績效、個人績效;從頻次上講,股權激勵一般是一年一行權,考核也是一年一考核。
從業績指標的選擇來講,我們建議企業采用平衡計分卡(BSC)和業務三層面理論作為分析框架,更科學、更合理地設計業績評價指標。其實,這不僅僅適用于股權激勵的業績考核、更適用于公司整體績效管理體系的構建。